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广州龙场驿美食攻略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广州龙场驿美食攻略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关于王阳明,大家了解多少?
天神飞入他家,都说吉兆,但他出生却是哑巴,和尚一点拨出现奇迹
在中国有一句俗话说,上下五千年,只有两个半圣人。那么这两个半圣人都是谁?第一自然是孔子,而那半个是曾国藩,而第二个圣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。
此人的思想成就冠绝明代,而影响则更是深远,整个亚洲多半国家都守到其影响,尤其以日本为最。那么此人如此厉害,他到底是谁?他就是心学集大成者,或心学思想的创始人王阳明。
在古代,一般圣人出世,都有异样。我们这位伟大的王阳明先生也不例外,根据史载,王阳明出身于浙江的一个显赫之家,书香门第。其父是公元1481年的状元。传说王阳明在母亲的腹中呆的时间很长,一般小孩不足十月,或满十月,就出生了,但王阳明超过了十个月后才分娩。
在他出生前几天,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,在云中吹着萧乐,接着抱一光身小童子,从云端降下来,落在他家的屋顶上。因为这个梦,王阳明的祖父把自己住的房子都改名为“瑞云楼”。
王阳明祖母这个梦,都说是大吉之梦,是吉兆也。但是王阳明出生之后,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预想的惊喜。为何呢?因为这个小孩子不会说话,一岁不会说,两岁还不会说,三岁还不会说,这一家人都很着急,但也没办法。这小孩该吃能吃,该睡能睡,就是不说话,到了四岁,还是不说话,一直持续到五岁。在这家人对这个孩子的说话功能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,发生了一件事。
谢谢邀请!
我以前专门拿王阳明跟曾国藩做过对比,通过这张图大家应该对王阳明的基本信息有个大致的了解,顺便也更多的了解下曾国藩,毕竟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的圣人、完人,都值得我们去学习。
下面我们专门说说王阳明的情况。
王阳明在中国的两个半圣人(孔子、王阳明、曾国藩)中能占有一个圣人的位置,可见他在立德、立功、立言方面都做到了圣人的级别。
1、王阳明创建了伟大的心学
在宋明时期,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,程朱理学主要是指事物的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,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去格物致知,今天格一物,明天格一物,王阳明的格竹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,他就是去践行程朱理学,结果格了七天七夜,没有格出什么理,倒是给大病了一场,通过格竹子这件事情,王阳明意识到程朱理学存在问题,通过龙场悟道,王阳明终于悟出了圣人之道,也即:心即理,核心观点就是八个字:“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”,就是理在我心中,之所以这些理没有展现、体现出来,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私欲给遮盖住了,心体上像铜镜一样生锈了,没有不能透亮起来,内心的良知也就无法表达。之后在“心即理”的基础提出了,“知行合一”,“致良知”,这三个共同形成了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,为儒学又开辟了一个伟大的分支,功莫大焉!
2、王阳明的功业
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除了诸葛亮,恐怕就是王阳明了,可惜诸葛亮没有留下自己的思想体系,这点就不能跟王阳明相提并论了,王阳明身为一位大儒,除了是一位思想家、哲学家之外,还是屡战屡胜的军事家。王阳明的一生中除了平定了赣南、广西的匪乱之外,还在不到40天之内就平息了宁王朱宸濠之乱,在平定了这些战乱之后,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还因地制宜的安抚和安置当地的百姓,这些凸显了王阳明作为一名大儒的慈悲的心怀,心怀天下百姓。
3、王阳明桃李满天下
阳明心学,心即理,致良知,知行合一,一切事都要事上磨。
心即理,心外无物,不向外求,致良知是对心即理的阐述,每个人都有良知,与生具来,知行合一是心即理致良知的功夫,知而不行等于不知,认为对的就去做,就是事上磨,只有这样才能知行合一。
以上是我的理解,如有不同见解大家可共同探讨,大道至简,越是简单明了才容易被接受,才能知行合一,在事上磨练自己。这是一个自我修练的过程,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知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,做到心体光明,物来则照,物去不留,起心动念处照顾好自己的念头,去恶从善。
现代社会,物质丰富,人们大多把意识放在外物,而忽略了对心体的照顾,从而迷失,不知自已心的追求,自己到底想要什么,过怎样的生活。
世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认知:神奇圣人王阳明,上马能破山贼,下马能破心贼,他的事迹和哲学思想是现代浮躁社会中的一盏指路明灯。
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,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哲学家。
有的人认为,明朝只有一位皇帝,就是朱元璋;明朝只有一位牛人,就是王阳明。
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,历尽千难万险,与命运斗,与乱臣贼子斗,与小人斗,最终无一不以胜利终结。
作为出色的军事家,他用自己所领悟到的宇宙心法,攻取对方的心理空间,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军事功绩;
作为孔孟先圣思想的继承发扬者,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,不走寻常之路,亲自到庭院里格竹子,敢于向当时昌盛的朱熹学说说“不”字,质疑朱熹的哲学实践的误导性,成为一代“心学”宗师。
但少有人知道王阳明其实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书法家,他的书法与心法相通,凝神静滤,一念至诚,即可落笔生花。
王阳明独创的“心学”融合了儒、释、道三家之精髓,这是一颗灵丹妙药,总能让他在危难之际化险为夷。
他提出的“知行合一”、“心即理”、“致良知”,通俗化演绎出了天地万物的根源所在,使普通老百姓也能从中领悟出一套适合于自身的心灵修炼方法。
我分寻道,悟道,成圣三个阶段来给大家介绍王阳明。
寻道阶段主要在王阳明青少年时期,
明宪宗成化八年(1472年),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,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状元,官至南京吏部尚书。
十一岁时,他父亲去京城做官,他的祖父带着他去京城游玩,需经过镇江、金山。当时有位游客打算作诗,苦苦思索但就是吟不出,王阳明在一旁替他吟了一首,看到的人都大为惊讶赞叹。一天,他问私塾老师:“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?”老师回答说:“是读书登第作官。”王阳明反驳道:“恐怕不是。应当是读圣贤书,为圣成贤才是。”
王阳明读书没多久,忽然厌恶并嫌弃诗书,想效仿班超一样投笔从戎,征战沙场他去居庸关游历,看见塞外健儿骏马飞驰,于是产生了军旅杀敌、立功报国的想法。于是留下来,在那里学习骑射。过了一个月后回家,父亲不准许他从军,他只好作罢。
他岳父诸养和,是江西参议,在官署里款待王阳明。他存了几个书箱的纸,王阳明平日无事拿了箱里的纸练字,书法大为长进。他曾说:“我开始临摹,只学会了字形的写法,后来举笔的时候不轻易落纸,而是凝思静虑,拟形于心,久而久之通晓了写字之法。”
王阳明小时侯很聪明,当时也有很多附会的言论。后来的史传中,也多沿袭了这种会说话。有位神僧路过见到他之后,感慨说:“好个孩儿,可惜名字道破了天机。”原来王阳明出生的时候,他的祖母岑氏梦见天边云中鼓乐齐鸣,吹吹打打送来个小孩,惊醒之时就听见胎儿呱呱坠地的哭声了,所以一开始,给他起名叫王云。后来他的父母听了神僧的话后,改为后来这个名字,他才会说话。大家都认为这是件神奇的事,这也有国人崇拜英雄的心理太甚的缘故。
史书上又说他十一岁时,在北京长安街上跟小朋友们玩耍,遇到个相面的人,告诉他说:“我给你看看相。当你头发长到脖颈时,你将进入圣境;当你头发长至上丹田时,将结圣胎;当你头发长至下丹田时,你的圣果将圆满。”如此种种。要是果然是真的,那么一个人的人生命运,一出生就定下了,天生愚钝的人日日千磨万击也不能变得高明;而圣贤人即使沉迷享乐、昏昏度日也不会没出息,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呀?
有位娄一斋先生,研习经典,乐于求道,周围人都很尊敬他。王阳明在江西结完婚,回家路上船经过上饶,特意拜望他。娄一斋见到他思想不同一般人,便同他一起谈论圣贤学问,王阳明听闻后大为欢喜,坚信圣人境界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,于是师从于娄先生,两人特别投机,王阳明替游人作诗这些行为,都不是修养己身、成就大才的做法。要是没有遇到娄一斋先生,后来的人生命运如何,也很难说啊。
年谱记载王阳明二十二岁时进京会试不中,当时宰相李西涯劝慰他说:“期待你明年考中状元,请为明年的状元写个状元赋。”他提笔就写了一篇。有人嫉妒地说:“等这小子拿了状元,定然是要轻看我等。”结果他第二年再去考试,果真被嫉妒他的人压制,有次看来年少轻狂果真不是福气啊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州龙场驿美食攻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广州龙场驿美食攻略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